世界热文:从驿站到邮局,浅谈晚清时期邮政建设的发展历程

来源:在下古麒    时间:2023-04-19 13:10:47

近些年来,我国的快递行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搭上互联网大数据的快车后,可以说,我国的快递行业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不仅仅是快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真有种“天涯若比邻”的趋向,而这都得益于我国的邮政业的建设与发展。当然,邮政业的发展也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推动等各方各面皆有关系,所以我们方才能够感受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裨益。虽说我们现在觉得邮政事业发展的如此蒸蒸日上是极为正常的现象,然而,当我们再放眼过去,则不得不感叹何为身逢其时。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极为有限,基本上就是依靠人力来进行信息的搬运,而到了清朝时期,虽说相比于前朝委实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官方所办理的邮驿之外,在民间也涌现出大量的民间通讯组织,故而逐渐交织成一个巨大的信息传递网络,然而即便是如此,因为大体上无法摆脱技术、工具、管理观念等一系列的桎梏,所以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则显得发展放缓,甚至在鸦片战争之后,则能够得到明显的对比。虽说当时的晚清统治者依旧认为西方皆蛮夷之地,但是那些同西方人打交道的官吏们却不得不承认并且感叹到,这些“化外之民”邮政制度的先进性。

晚清前期的邮驿体系

我们知道,古代的交通状况并不便捷,以至于传递物件或者文书的成本极为高昂,故而这种邮驿体系通常是为官府服务,很少普及至普通百姓阶层。而到了清朝,将“邮”与“驿”逐渐统合,虽说减少了运营的成本,但总归受于多方面的限制。由于君主专制的加强,这种信物传递体系也受到皇帝的控制,在京师设立会同馆、捷报处、皇华驿等专司邮驿的机构,也是作为全国信息传递的关键枢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在地方上,则专门设立驿站,来传递通信,运送官物,当然,还包括接待官员。所以,驿站实际上便是联结地方与中央的重要基点,将各个省份的驿站联结成一个特大的网络,以至于中央政令能够上传下达,而地方上的一些事务信息也能够及时的传送至中央,以待中央进行裁决,在这样的体系之下,便能够使得中央更加行之有效了解地方信息,在这个基础上也加强了对地方总督的监察。

当然,随着国门的洞开,外来的邮政模式得以传入,与之相较,清朝的邮驿制度倒显得尤有不堪,逐渐暴露出些许弊端。比如说驿站的功能之一,便是接待官员,然而我们要知道,驿站所要接待的官员呈现递增的趋势,可朝廷官府所拨付的经费却并没有增长,再加上驿道的维修、驿马的饲养等事务过于繁杂,导致驿站原本专门的通信传递能力被大大的削弱,最后也不得不移植西方的邮政制度。

西方邮政的“入侵”

也许有人会奇怪老翁为什么会将西方邮政模式的传入称作是“入侵”,实际上,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看,西方邮政传入中国确实是建立在侵犯中国主权基础上的,所以将之称作是“入侵”也并不为过。早在鸦片战争还未爆发之前,英国人便在广州开办了“英国邮局”,而在战争之后更是尤甚。当然,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懦弱,即不愿意多生事端,又不想被拂了面子,故而将英国人在中国开办之邮局称之为“客邮”。

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英国人的要求下,在《天津条约》当中明确规定了“大英钦差大臣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文件,行装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启拆。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也就是说,英国人在中国的邮政行为实际上是受到保护的,甚至隐隐间有些脱离清政府的控制,更加难以管理。俗话说,有一便有二,见到英国人能够享受的如此待遇,其他列强便也来了一个“利益均沾”,而清政府对此等要求也无可奈何,故此大清王朝“客邮”泛滥,难以抑制,更有甚者竟然以“客邮”之名行非法之事,走私案件频频发生。如此状况着实令人愤慨,以至于一位美国驻华公使也承认:

“客邮之设立,并未得中国之允许,或竟忽视中国之意而不顾……此种设置实侵犯中国之主权。”

眼看着西方之“客邮”泛滥成灾,清政府也正思量着应付对策,不过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采用外交的手段向西方列强表达不满,并且要求西方列强能够撤销或者规范“客邮”,然而这种软绵绵的抗议似乎并不能达到效果,以至于清政府只能采取自办邮局的方式来与之对抗,推进国内的邮政体系建设,逐渐的废除老式邮驿制度,采用西方的邮政管理模式。

晚清政府的邮政建设

其实,早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轩便提出关于邮政通信的建设方案,当然,因为洪仁轩久居香港,故而这种方案大致是来自于英国人在香港的邮政建设实践。但是,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洪仁轩所提出的建设方案确实颇具近代化的,如若能够尽早实施,定然能够推动国内邮政建设,可惜的是,因为背景与阵营等诸多原因,洪仁轩所提出的方案并未得以实践,导致晚清的邮政建设有所延迟。

后来,国内政局态势逐渐平稳,辛酉政变过后,形成了两宫太后与皇叔恭亲王奕訢共同主政的局面,便大力的推动国内洋务运动,以求“师夷长技以制夷”,而邮政体系的建设自然也有所提及。至八十年代,关于推进国内邮政建设的呼声在朝野上下越发强烈,并且当时经由西人的实践,邮局的效用与重要性显而易见,于是清廷便让刘铭传在台湾进行邮政建设的试点工作,效果斐然。

经过长时间的试办,晚清政府终于认识到西方邮政之法相较于传统驿站制度的优势,尤其是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南洋大臣张之洞上奏称“中外通商以来,英、法、美、德、日本五国先后在上海设立彼国邮政局,其余各口岸亦于领事署内兼设邮局,侵我大权,攘我大利,有背于万国通例”,而李鸿章、刘坤一等人更是强调“异日中国再议推广,必要维艰”。清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开办官方邮政,此举得到诸多要员的支持。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成立大清邮政官局,并且委任当时的总税务司赫德专门负责此事,故此,晚清的邮政建设算是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当然,当时的“客邮”数量庞大,为了打击并且限制这些“客邮”,清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措施,建立了登记准入机制,规范国内的邮政通信行业。除此之外,清政府依靠地利优势,大力推动各地的邮局建设,“凡铁路设站、电报设局之处,均添设邮政局”。在清末新政之际,邮政建设更是有条不紊的进行,于1906年专门设立了邮传部,更好的对于国内邮政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当然,不得不承认,虽说清政府的邮政建设在后期犹如滚雪球一般,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晚清政府在前期对于邮政建设的忽视,任由外国之“客邮”在中华大地泛滥,使得白白将庞大的邮政通信市场拱手相让于他人。所以我们必须得明白,无论是什么时候,都需要认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保持着足够的改革意识方才能够得以进步与发展。

<< 上一篇
下一篇 >>

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