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00后在公交漂流之后决定考研_焦点关注
一个00后在公交漂流之后决定考研
2022年12月,00后大学生江夏从上海一路坐公交车到北京,他把这段旅途发布在社交媒体,一下子成为热搜人物。此后他又坐公交车去了很多地方,还发布了去台湾及日本等地的公交漂流计划。
(资料图)
大学生特种兵旅行正成为当下某种潮流,也体现了一代人的某种普遍情绪。江夏被视为其中特立独行的代表之一,此前的诸多采访中,他呈现出内心的平和稳定、不被外界影响的状态,尽管同时有人评价其为“不务正业”,他挑染的两缕黄色头发成为离经叛道的标签。一个中国版“在路上”的故事,正在评论中生成,于人们的想象中丰满。
因公交漂流成为“网红”半年之后,2023年6月12日《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对话江夏时,他已经剪掉了黄头发,原因只是“热”。他正在准备考研,下一次长途公交漂流将在期末考试后展开,也不一定,备考忙的话可能会推迟。连他都要开始“卷”了吗?这似乎不符合人们对这个故事的预期。
江夏不觉得,“不符合主流坐标,会被说‘不务正业’,符合了又被说‘卷’,我只是在做自己规划的事情,只是没有失去自己而已。”刚刚结束白天课程的江夏,在两个小时的讲述中,谈及路上的每座城市时,没有使用“经过”或者“路过”的表达,而是说“遇见”,这是属于他的情感流露。
▲江夏在寒假坐公交车经过中国24个城市的记录
以下是江夏的口述:
最近一次旅行
我现在的心态和之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和最近一次旅行有关。2023年“五一”期间,我从上海坐公交车到了苏州、张家港、江阴、泰州的泰兴、南通,又到了崇明岛,最后回到上海。
之前一直坐公交车旅游,是有些浮躁的,为了赶路而旅游,路上没怎么享受过。这一趟我走走停停,虽然还是有点“特种兵”色彩,但相对以前来说惬意很多。这趟旅程让我收获了很多,心沉淀了下来,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
和我医学生的身份有关,我会格外关注一个地区的医疗设施。我这次经过了江苏南通,第一次知道南通市有个本科大学叫南通大学,后来我上网搜了一下,这个学校虽然不怎么出名,也是双非,但它的医学专业是有博士点的。这里的医疗资源特别好,甚至在我看来是苏中地区最好的。我还去了南通大学的医学院,发现他们的学习氛围真的特别好,我觉得不亚于上海这边的一些高校。大学期间,我观察到身边大部分人都在精神内耗,把很多时间花在无意义的方面。
我现在看比我年纪小一些的学弟学妹,一方面觉得他们懂事蛮早的。举个例子,因为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可能我一个大一的学妹已经有了我到现在大三才有的“阅历”。我之前从上海坐公交车到北京,看过这些Vlog(视频博客)的人们,他们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跟我一起走过这些地方。不要低估年龄小的人,年龄小不代表阅历少。
网络发达的另一面是大家都很迷茫,我发现越年轻的越迷茫,大家越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晚上上课的时候都在睡觉。好像是看的东西越多,吸收的越多,越不知道如何去选择,看上去所有的道路都更加明确、更加宽广,反而不知道具体该往哪里走。
现在我们被告知,可以去考研,也可以去考公,觉得什么都好考,觉得干什么都行。反正考研考不上就去考公,最后发现自己可能到考研的最后一个月还没有准备好,同样的情况也在考公时出现。
好比你去逛个商场,如果商场只卖一样东西,比如说卖衣服,那你进去肯定会买衣服,但如果商场有吃的、喝的、玩的,你就不一定去逛服装店了,你可能会先去吃点东西。等想买衣服的时候,逛完一圈发现自己没钱了,只好打消这个念头不买衣服了。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改变的节点是与我一个同学的重逢。我高三复读过一年,低他一届,他已经大四,准备了考研但最后没有考上。
我和他高中关系蛮好的,再次见面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跟他没有共同语言了。以前我们会聊旅游、收藏的东西。我是收藏爱好者,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纸币、邮票、硬币。现在上面这些他都觉得没兴趣、没意思。在旅游这件事上,我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觉得旅游就是花钱找罪受,从这一点开始,我感觉到我们没有什么话说了。他已经丧失对生活的那种热情了。
▲2023年5月1-5日,江夏在环长三角的时候去的张家港市塘桥镇,南通启东的黄海
公交车的速度
我在路上去了很多地方,这样的速度和方式,让我能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看到一些真实的情况。
我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喜欢古建筑、老房子、旧城区,偏爱那种老式的有生活情调、有烟火气的地方,不愿见到它们就这样被拆掉,变成现代化大商场,变成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
大一的时候,我在上海的老弄堂里吃过饭,是那种很小的面馆,不是连锁的,常常是一家子开的。在特别小特别深的巷子里,现在很多已经被拆掉了,见到的只有废墟,再过几年可能也会变成现代化商场,千篇一律的雄伟,让我挺难受的。走在上海陆家嘴一带、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我看到的生意也比较惨淡,我今天去那边吃饭,大商场里面原来排队的店面,现在都不用排队了,虽然是周末,生意也不怎么好。
说到城市化与现代化,我想到13年前,2010年上海承办世博会提出“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走过城市与乡村,在漫长的旅途中,尽管我偏好的古老正在消失,但我依然认同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看电影、点外卖、取快递,这都已经成为我习惯的构成生活的细节。
走过那么多城市,我对每个城市都印象深刻,它们现在对我来说都记忆犹新,想忘也忘不掉。我最喜欢的城市是南京。说来也怪,大概是有奇妙的缘分,每次走到南京的时候就是那种阴雨绵绵的天气,那种天气里人会感觉到莫名的悲伤,毕竟它是一个有厚重历史的城市。每次到南京,都让我有一种又难过又浪漫的感觉。
我是安徽人,有网友调侃安徽省会是南京。其实我们安徽人确实对南京有蛮强的认同感,我是合肥人,我们和南京的方言都是相通的,我在南京街头真的可以直接跟他们说自己的合肥话,本地人都可以听懂。我会觉得南京是我的第二家乡,或者说,这样的感受是风景在迎合人的内心,而不是人去寻找风景。
回想这一路的公交漂流,从上海坐公交去北京的时候,说实话一个人挺孤独的。有很多司机会跟我聊聊天,很热情地指路,旅途中有时候找不到站牌,会问人。其实我之前是个特别内敛的人,不怎么爱说话,也不敢问人。这几次旅行之后,我变得外向,遇到的大部分人都很有耐心,这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善意。这样的善意可能是细微的,但对于在路上的人来说,感受很深。
有次从合肥出发的时候,那边有两个站台是同名的,都叫滨湖时代广场站。我当时顺嘴问了司机一句,他解释说两个站牌确实是同名,告诉我要换乘的话坐到哪一站。他担心其他的乘客不知道,还特地又对着大家说了句。有的时候坐公交车,我发现很多司机看上去有点凶,但是老人、小孩上来的时候,他们都会等一会,宁愿多等个四五分钟,都会等老人小孩坐稳以后再开车。这个瞬间就让我觉得特别感动,他们真的是在为别人着想,而不仅仅是自己忙着抬头看前面,或者低头摸自己的方向盘。
▲2023年5月21号,嘉兴的月河古街
像一只鸟在天空翱翔
7月初期末考试结束,我还会上路,下一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拉萨,一个是三亚。还没确定是哪个,但都是可行的,因为每辆车怎么换乘的规划我已经做好了。事实上,两个地方以后我都会去到,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去三亚可能会遇上气旋、台风,但我想旅途中不必刻意闪躲可能的危险,可以去体验一下。哪怕是自然灾害,就体验一次,只要不危及生命,我觉得都是一场难得的经历。如果对危险有充分闪避的心情,也就不会选择上路了。前不久“六一”儿童节,我和一个同学去了游乐场,第一次坐了过山车和大摆锤,那对我来说是挑战自己,我喜欢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
最惊险的时候,是倒过来半挂在空中,失重的感觉令我的肾上腺素一直在飙升,与此同时,多巴胺也在快速分泌,那种刺激与欢乐,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鸟在天空翱翔。后面我可能还会去,因为我觉得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担惊受怕,那就只能在原地踏步,而且生活半径会越来越小。
▲2023年6月,江夏在上海陆家嘴漫步
我相信游乐场的安全措施,意外的确会有,但那是概率学的问题。人就算走在马路上,也是有危险的,有些飞来横祸是躲不掉的。我不愿意因为这些概率性问题止步不前,我的人生不是统计学,我的人生应该是做自己之前没做过的事情。
我从上海坐公交车去北京也是类似的情况。那是2022年12月,当时新冠疫情封控措施刚刚调整放开,也是社会面感受到的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我当时还是毅然决然,决定去冲一冲,到北京的时候那边疫情其实挺严重的,大批的人感染了。
有些人带着恶意,说我“千里投毒”,这让我很难受。他们说我到处传染病毒,即使当时政策已经放开,还是会有人在网上骂我。我觉得自己可以客观看待这个事情,有可能骂人者的亲属确实是感染新冠病毒离世,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
当时我认为自己还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口罩戴了两层,一层是普通的医用口罩,外面再套一层N95口罩,我还戴了塑料膜的手套,尽量不跟别人说话。那趟旅途中,我基本没有和别人聊天,一方面怕别人传染给我,另一方面我也怕自己感染后传染给别人。不是不想交流,是不敢交流。
过去的大学三年我大多在封控中度过,高考前我们在紧张的环境中过了很久,本以为大学会拥有更广阔的公共生活,但我这三年,某种意义上是失去了。也许,这不算真正的失去,只有对失去不自觉、感觉不到失去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失去吧。我一直都很想在大学期间去探索自己想去的地方,探索我的国家,探索这个世界。
旅行也好,考研也好,都是我的梦想,都是我的目标,既然定了就要实现它。我是一个固执的人,很早之前,就有从上海坐公交车去北京的想法,只是在22岁这一年把它实现了,完成后它不再是我的梦想,而是我真正做过的一件事了。
▲2023年5月中旬,上海南汇嘴观海公园
只是没有失去自己而已
我计划去考研,这也是我的梦想,与外部的“卷”没有必然关系,我觉得毫无意义的竞争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些和主流一致,可能会被视为“卷”,有些不一致就会被视为“特立独行”,但我只是没有失去自己而已,我在按照自己定的计划一步步走。
在路上一定是和意外相伴随的。比如晚上赶不到车,原本已经定好自己在哪里过夜了,但是到了站牌以后发现公交车停运了,我到不了那个地方,就得临时再找个地方过夜。如果找不到的话,可能要步行好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去一家罗森、全家之类的便利店,在那边趴在桌子上睡觉,或者睡在站台。我还睡过草丛,睡过马路边。
睡草丛的时候,是冬天,在苏州一带,我穿着厚的衣服。当时也没有虫子,我就直接躺在草地里,帽子一盖,衣服一裹,就这样睡了,在里面有树挡着,也没人进来。
我和现在的一些旅行博主不同,他们火了以后往往有专门的团队来给策划,立各种各样的人设,我觉得这些都是带着滤镜的。他们并不是真的享受旅行的过程,纯粹是为了拍视频。我现在一个人,没有任何团队,自己拿着手机想拍就拍,想不拍就不拍,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状态,我很喜欢我现在这样,我也没有打算当网红。因为我觉得人一旦有了“身份”以后,就会想方设法保留这个身份。
哪一天如果我变了一下,大家就可能对我有点失望,觉得我怎么不当旅行博主了。但人生是复杂的,我希望展露自己更真实的一面,那一定是多元的,同时希望我的每趟旅行都是轻松的,不带有任何身份,没有来自“人设”的压力去做任何事。
以现在火热的淄博烧烤来说,很多去的人是为了打卡而打卡,这是一个快餐的时代。社交媒体有自己的算法偏好,如果我做旅行博主,那就不好发别的内容,不然平台不会给引流,渐渐就会变成为了流量去做视频。我现在除了旅行的攻略以外,也会发一些其他的东西,哪怕没有人点赞,我也会留着。
最近有找上门来的“商机”,带货或者开直播,我都拒绝了,我对钱、对流量没有那么大的追求,我只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当一个医生,未来去治病救人。以后我可能会回老家合肥发展,想回那边普普通通当个医生,最好能进三甲医院,进不了三甲医院,去乡村社区的卫生所上班也可以,只要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了。
▲江夏手绘的从上海坐公交去拉萨的路线图(部分)
我现在还年轻,有一个想闯荡世界的想法,但是生活终究是要回归平淡的,终究是要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为了自己的家庭,所以我还是希望自己以后能稳定。
现在我准备考研,目前我在上海一所双非二本院校念本科,成绩排名还不错,但距离想报考研究生的院校,还是有些吃力。哪怕我们班没有一个人考上,我也要成为唯一考上的那个人,我会拿自己和自己比较。
当前考公、考研的难度很大,每年高考报名的人数摆在那里,高考报名人数多,大学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考研的话,研究生招录的人数就摆在那里,它不会扩招,到最后卷来卷去、竞争的压力很多都在考研这一块了。但这也是我选择的路,是我的规划,和公交漂流一样。
在紧张的备考状态里,我也一直记得,旅途中的那些片刻:
我看到过花海,成片的格桑花在我面前展开。那是一天的傍晚时分,阳光通过公交车窗口延伸,打下来有丁达尔效应,可以通过阳光看到空气中漂浮的细小颗粒。我拉开车窗,闻到了风中的花香。你知道吗?其实一天中不同时间段里,空气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我能分辨空气中的那种细小的味道。晚上的话,空气味带有干草的香,同时也掺杂着那种汽车的燃油味、灰尘味。
从上海坐公交车跨过长江,要在海上过东海大桥,公交车直接在大海上航行。我能闻到空气中那属于海洋的咸咸的味道,带有一点儿腥味。海上有时能见到风力发电机,在落日余晖中缓缓转动,配上海上波浪,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浪漫,希望时间能定格在此刻,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很温暖。
▲江夏拍摄“镜头下的春天”
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