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荷:城市产业内核的培育——基于产业链生长的长期主义模式
2023年6月15日,清华同衡第九届学术周“社会·技术”专场上,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数智经济所副所长吴梦荷作以《城市产业内核的培育——基于产业链生长的长期主义模式》为题的实践报告,探讨了中国当前城市产业功能培育的宏观环境和实践案例。
吴梦荷:
(资料图)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创新中心数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观点概览:
吴梦荷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变化,二是当前我国总体经济环境与城市产业培育的关键内容,三是清华同衡在助力地方产业培育方面的代表性实践。
一、城市发展的功能驱动时代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已经从空间建设转变为产业功能培育。
1.1 之前城市发展以空间建设为手段驱动城市功能的实现
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源自于人口和产业的大量需求。1981-2022年,城镇人口增加了7亿,1995-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了17.2倍,工业企业资产增长了17.5倍。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具有大规模成片开发、相对超前建设的特征,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需求,空间功能的“容错能力”相对较高,无论是住宅还是产业空间的库存现象都很少出现,快速的城市空间供应也支撑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1.2 当下城市发展呈现功能驱动模式
随着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减速,来自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需求减弱,城市发展无法过度依靠空间建设手段来驱动,而是转为以产业功能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由于部分地区发展模式转换不及时,出现空间功能错配或超配现象,继而引发办公、仓储、工业、IDC等各类功能空间的库存问题,如部分主要城市的写字楼空置率高达30%以上、部分地区的标准厂房空置率高达40%以上等等,均体现了这一现象。
因此,城市发展应关注产业功能内核的培育,保障空间的科学规划与利用。
二、经济发展的内需培育时代
2.1 内需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自2010年我国经济出现波动性下行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2015年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解决低端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虽然潜在的内需问题已经存在,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内需不足还没有成为大问题。2020年提出的“双循环”战略,也正是基于中国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而提出的。
随后,疫情冲击加速了内需问题的显现,2022年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多次施加积极的宏观经济干预手段,如下调LPR、增加企业贷款、增加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投资等,但总体效果不及预期:2023年一季度居民储蓄率回升、贷款余额减少,CPI、PPI连续多月下跌,内需不足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问题。
2.2 双循环中的两个循环
疫情、供给侧、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阶段等均是影响内需的因素,但除此之外,广义政府部门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循环不畅,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需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政府、企业、居民。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获得利润,其中一部分形成资产积累以支持进一步投资,一部分利润通过工资、分红等形式转移到居民手上,这部分收入支撑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上述两部分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内需体系。
因此,在一个合理的市场秩序和分配规则下,财富得以在企业和居民之间流动,反映在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数据上,应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数量关系。例如美国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从总体上看均受到宏观经济趋势的影响,但局部波动则呈现企业储蓄增加-居民储蓄降低、或企业储蓄减少-居民储蓄增加的规律,这是因为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的财富或者留存于企业、或者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居民的财富路径是打通的。
然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有所不同,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协同变化,这就说明企业的财富和居民的财富之间没有充分流动。其中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缺乏产业协作,以及民营企业在参与政府项目中获得的机会较少,即内循环中存在着广义政府部门内部和民营企业-居民之间的两个循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一轮大项目投资并没有对内需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除了投资效益的显现周期因素以外,主要是因为项目资金没有流向民营企业,进而没有流向居民部门。除此之外,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营商环境制约、融资难度和资金使用成本等,都进一步阻碍了来自民营企业和居民的内需增长。
2.3 规划智库的时代使命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企业营商环境、优化财富的分配方式、开展国企改革等,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积极培育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和居民部门财富的增加,进而推动内需回升。
规划智库要帮助政府创造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以长期主义理念深耕城乡,塑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聚才引人、兴业宜业,谨慎研究城市的产业功能内核,实现科学稳健发展,并依托技术创新提升智库之“智”。
三、3.产业内核培育的长期主义模式
清华同衡在最近几年,深入地方产业发展一线工作,与地方政府一起培育当地产业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1 产业内核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动态的工作
产业培育不应仅仅关注“招大商”,更要关注本地企业的培育,精明使用当地有限的资金和政策资源,支持当地企业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让管理者看到长期且可适度调整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将长期主义思想植入到项目方案中,可选择以“咨询+信息化”的创新方式实现技术和管理的协同。
城市产业内核的培育,需要首先明确合理的产业功能定位,为目标产业创造适宜发展的空间环境与政策环境,并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企业评估和帮扶政策的导入。
3.2 以产业链培育的思路开展招商工作
1)以咨询先行,理解产业发展工作的逻辑才能提供好方案。清华同衡深度参与项目当地产业链规划工作,了解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困难,识别到产业相关知识空缺对产业链管理和规划工作的制约。因此在技术支撑方案中,选择了信息化支撑的手段,在智慧平台中植入海量产业链数据,并将当地产业链以上下游供应链的形式进行数据化呈现,为产业管理者提供了信息索引。
2)以系统的可生长性适应产业链的可生长性。在清华同衡打造的“产业大脑”平台中,植入了产业链动态配置功能,使管理者可以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的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完善本地产业链的规划布局,并将设备、工艺、龙头企业等关键信息植入到产业链的构建中。
3)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充分发挥政务大数据的效能。充分向地方政府阐释产业链培育的意义和政务数据在其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税务、能耗、排污等关键产业数据的共享互通,识别不同产业的区域生产网络和生产效率,更精准识别招商引资目标区域。
4)依托专业算法识别重点产业链培育方向。清华同衡依托专业研究和技术优势,在平台中植入了产业链预测算法,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预期招商方向、规避负面清单产业,预测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链环节,并可实现多条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打造多链集群。
5)形成有目标的精准招商。通常企业信息中只能体现粗略的行业信息,因而无法支撑以具体产业链环节为目标的招商工作。清华同衡通过对企业产品级标签体系的构建,满足了产业链精准招商的需求,并通过企业评价指标设计,向地方政府推荐优质投资企业。
3.3 培育引导本地企业健康发展
1)当好专家角色,协同职能部门进行工作机制研究。企业培育的第一步是对企业进行科学评估,评估工作的关键则是深入当地的管理工作流程。清华同衡在参与企业评估工作中,协同产业管理部门制定企业评估方法与流程,使之既符合部门工作流程规定,又符合企业工作习惯,以可实施的评估流程驱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设计。
2)预见工作的长期性和动态性。随着产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调控阶段性目标的变化,企业评估的目标会不断调整,因此要求评估手段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清华同衡的“亩均效益”和“低效用地”评估平台,以动态的评估指标配置、评价算法配置、评估规则配置,灵活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内企业评估导向和产业目标的调整。
3)以平台的容错能力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真实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会出现一些操作失误,如果工具不能包容这些失误,则会导致评估结果的错误进而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偏差,或给政府管理者带来高昂的学习成本和使用成本。因此,在清华同衡设计的平台中,专门进行了容错考虑,以对“完美”的执着包容真实世界中的“不完美”。
4)以有效监测和针对性政策,快速驱动企业经营优化。只有配套了针对性的引导政策,企业评估工作才有意义,只有实现了常态化的监测,评估工作才能实现动态闭环。在企业评估工作中整合多方力量,实现产业数据和空间数据的融合,以符合产业管理部门工作习惯和管理逻辑的方式设计评估指标和展现方式,使企业评估结果能够衔接多维度的帮扶政策。
四、小 结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较大的内外环境变化,既有发展理念的主动转变,又有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既有内生动力的转换,又有国际局势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更应稳住阵脚、立足长远,规划智库则应长期陪伴、锐意创新,不断形成自身多元化能力,与各地一同探索一条行稳致远的发展之路。
* 本文所涉及观点均已经过专家本人审核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合集
关于“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学术周”始创于2013年,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依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多业务板块和多专业实践特点,致力于传播清华精神、同衡价值、学术声音,将专业的求索纳入开放胸怀,为知识的殿堂注入烟火人气,十余年来,累计邀请100多位专家学者、200多家各界媒体,分享了300多个学术报告,接待了4000多位现场嘉宾,已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广受关注的学术品牌。2023年6月,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重装回归,敬请期待!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滑动查看历届风采>
编辑/排版|王淑芸
图片来源 |专家报告PPT
供稿|清华同衡 生态环境研究所
X 关闭
- 太阳能